广告的底层逻辑,是指其驱动用户注意、激发需求、促成行动的核心运作机制。可以理解为:如何用最小的成本影响用户心智,最终达成转化目标(比如购买、下载、点击等)。
我们从心理学、营销学、广告传播学和用户行为角度来拆解,广告的底层逻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核心结构:
这是最经典也最实用的广告底层逻辑之一:
阶段 | 含义 | 广告目的 | 举例 |
---|---|---|---|
A - Attention | 引起注意 | 抓住用户的眼球 | 亮眼的图片、视频、吸睛标题 |
I - Interest | 激发兴趣 | 引发用户对产品的好奇 | 产品亮点、独特设计、解决痛点 |
D - Desire | 激起欲望 | 让用户渴望拥有 | 价格优势、稀缺性、好评展示 |
A - Action | 引导行动 | 促成点击或购买 | 明确的CTA,如“立即购买” |
AIDA 就像广告的“故事结构”,一个完整的广告需要满足从注意力到行动的完整链条。
广告的本质是影响用户决策路径。一个用户从被广告触达、形成印象到最终转化,通常分为以下阶段:
感知阶段
用户看到广告内容,第一印象非常关键(图、标题、se彩)
认知阶段
用户快速判断广告是否与自己相关,是否有价值(兴趣、需求)
情感阶段
如果触发了用户的某种情绪或共鸣,开始产生购买欲(好奇、焦虑、占便宜、跟风)
行为阶段
用户被明确的引导或动机推动,完成点击或购买动作
广告的每一步,都在顺应或“操控”用户的心理路径。
广告的核心不是展示产品,而是“找到那个可能会买的人”。所以:
谁是你的用户?
他们关注什么?
他们在哪些平台出现?
精准定位,是广告效果的地基。
没有需求的产品,就是“冷广告”。底层逻辑要求广告能命中用户的核心痛点或欲望,比如:
省钱(如:“限时五折”)
变美(如:“3天白一个度”)
安全(如:“通过FDA认证”)
社交认同(如:“抖音同款爆品”)
广告不是介绍产品,而是解决问题或满足欲望。
让用户觉得“这个产品很值”,是广告转化的关键。典型做法有:
对比策略(“市场价¥299,我们只卖¥99”)
权威背书(“央视推荐、明星同款”)
社会证明(“10万人购买好评”)
价值感越强,转化成本越低。
将产品“放进用户生活场景里”,比单纯说产品要更具吸引力。比如:
宝妈刷视频 → 出现“安抚宝宝神器”
办公族地铁通勤 → 推“降噪蓝牙耳机”
晚上11点浏览淘宝 → 推“助眠香薰”
在合适的时间,合适的地点,对合适的人,说合适的话。
人们不轻易掏钱,除非你让他们觉得“没风险”。所以:
七天无理由退货
官方正品保障
真实用户评价
明确客服渠道
“打消顾虑”是广告必须做的最后一步。
可以用一个简化公式来总结广告的逻辑:
广告效果 = (触达 × 吸引 × 说服 × 行动)/ 成本
其中每一个因素都可以被优化:
触达:靠平台投放、受众精准性
吸引:靠视觉、标题、第一印象
说服:靠痛点、场景、价值锚点
行动:靠强力CTA、限时优惠、信任背书
成本:控制投放单价、转化链条的效率
定位精准,内容打动,价值清晰,引导行动
当你在策划一条广告、设计一个创意时,始终问自己四个问题:
我找对人了吗?
我说的内容够打动人心吗?
用户觉得值吗?
我有没有引导他们采取行动?
广告的高阶,就是把这些问题都回答得漂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