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acebook广告归因设置怎么选

10小时前发布

一、核心概念:什么是归因(Attribution)?

简单来说,归因就是“把功劳分配给谁”
一个用户从看到广告到最终购买,可能会经历多个步骤和广告触点:

  1. Facebook上看到你的品牌视频广告(点击)

  2. 第二天在Instagram看到你的产品轮播广告(未点击)

  3. 通过Google搜索你的品牌名(点击)

  4. 最后直接输入网址完成购买

那么,这次购买的功劳(转化)应该算给谁?是第一次点击的广告?是最后一次点击的广告?还是所有接触过的广告都分一点功劳?归因模型就是一套规则,用来决定如何分配这次转化的功劳。


二、Facebook归因设置的两大层面

你需要理解两个层面的设置,它们共同决定了你报告中的数据。

层面一:归因窗口(Attribution Window)

这是时间范围的概念,定义了用户点击或看到广告后多久内的转化,可以算作广告的功劳。

  • 点击后归因窗口:用户点击广告后的一段时间内。

    • 例如:1天点击, 7天点击

  • 浏览后归因窗口:用户仅看到(,未点击)广告后的一段时间内。

    • 例如:1天浏览, 7天浏览

常见的组合窗口

  • 7天点击,1天浏览(7d click, 1d view):这是Facebook过去的默认设置,也是目前最常用推荐的基准设置。它统计:

    • 用户点击广告后的7天内发生的转化。

    • 用户仅浏览广告后的1天内发生的转化。

  • 1天点击,1天浏览:窗口期很短,更侧重于衡量“立即转化”的效果,适合快消品、冲动消费型产品。但它会严重低估广告的长期影响力。

  • 7天点击:只统计点击后的转化,完全忽略浏览带来的影响。

如何选择窗口?

  • 销售周期长的产品(如高价家具、B2B服务):建议使用更长的窗口,如 7天点击, 7天浏览 甚至 30天点击,否则会低估广告价值。

  • 销售周期短的产品(如时尚服饰、零食):7天点击,1天浏览 通常足够。

  • 品牌知名度活动:浏览归因非常重要,因为很多人看了但不会马上点击。可以考虑延长浏览窗口。

层面二:归因模型(Attribution Model)

这是分配规则的概念,定义了在归因窗口内,如何将转化功劳分配给多个广告触点。

Facebook主要提供两种模型:

  1. 最终点击或浏览归因(Last Click or View)

    • 规则:将100%的转化功劳分配给用户转化前最后点击最后浏览的那个广告。

    • 优点:简单易懂。

    • 缺点完全忽略了“助攻”环节(如之前的品牌广告、互动广告),严重高估了最后一步广告的作用,不利于全面评估营销漏斗的上层效果。

  2. 数据驱动归因(Data-Driven Attribution, DDA)

    • 规则:使用机器学习模型,分析你账户的历史数据,根据每个广告触点对促成转化的实际贡献程度来公平地分配功劳。

    • 优点:最科学、最准确,能更好地衡量漏斗全流程中每个广告的真实价值。

    • 缺点:需要一定的数据量才能启用(过去28天内至少100次转化)。


三、实战指南:如何选择和设置?

在哪里设置?

  1. 广告系列层级设置(影响报告和优化)

    • 创建或编辑广告系列时,在“转化”目标下,找到“归因设置”选项。

    • 这里你可以选择归因窗口(如 7天点击,1天浏览)和归因模型(如 数据驱动)。

    • 重要提示:此处的选择不仅影响你看到的数据报告,还会影响Facebook优化投放的算法。系统会去寻找在指定窗口和模型下最可能转化的人群。

  2. 广告管理工具中的报告自定义(仅影响数据视图)

    • 在Ads Manager中,你可以点击“栏位”自定义报表,并临时切换不同的归因设置来对比数据视图,但这不会影响广告的投放优化。

最佳实践与建议

  1. 首选推荐设置

    • 归因窗口7天点击,1天浏览。这是一个很好的平衡点,既能捕捉大部分转化,又不会窗口过长导致数据噪音太多。

    • 归因模型:如果账户符合条件,优先选择“数据驱动归因(DDA)”。这是最先进的模型,能提供最真实的洞察。

  2. 数据驱动归因(DDA)是未来趋势

    • 尽力让你的账户达到使用DDA的门槛。它能让你发现,那些看似“效果不好”的上层漏斗广告(如视频广告、品牌广告),实际上为最终的转化做出了巨大贡献,从而避免你错误地关停它们。

  3. 理解不同设置下的数据差异

    • 一个广告在 7天点击,1天浏览 窗口下报告的转化数,肯定会远高于在 1天点击,1天浏览 下的数量。比较数据时,必须在同一归因设置下进行。

  4. 与其它渠道对比时需谨慎

    • Google Analytics等工具默认使用最终点击模型,且归因窗口可能不同。这意味着同一个转化,Facebook和GA报告的数字很可能不一样。这不是错误,只是归因规则不同。在进行跨渠道分析时,要意识到这个差异,并尽量统一对比标准。

总结与决策流程图

  1. 检查账户资格:过去28天是否有100+转化?是 -> 优先选择 数据驱动归因

  2. 无资格或想保持简单:选择 最终点击或浏览 模型。

  3. 选择窗口

    • 大多数情况:7天点击,1天浏览

    • 高客单价、决策周期长:考虑更长的窗口(如 30天点击)。

    • 超快消品、追求即时效果:可试用 1天点击,1天浏览(但要知道你会低估长期价值)。

  4. 保持一致:一旦设定,就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,以便进行有效的同比和环比分析。频繁更改归因设置会使历史数据无法直接对比。

最终,没有“唯一正确”的选择,最好的设置取决于你的业务目标、销售周期和数据成熟度。建议从 7天点击,1天浏览 + 数据驱动归因 开始,这是目前最科学和通用的基准配置。



WhatsApp Floating Button 右下角二维码按钮与链接
QQ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
微信二维码